中医科普:应对“诸虚百损”,从脾肝肾调补说起
有个词叫“诸虚百损”,指的是身体多个脏腑、部位处于虚弱劳损状态——每天精神疲惫得抬不起劲,头晕眼花频繁发作,腰酸腿疼成了常态,浑身没力气,连吃饭都提不起兴趣,整个人像被抽走了活力,只剩躯壳在运转。
这些小毛病单独看不算致命,却日复一日磨人,时间久了,连“好好活着”都成了负担。从中医角度看,这类问题多与脾、肝、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:肾为先天之本,肾精亏虚则生命根基不牢;脾为后天之本,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;肝主疏泄,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。当三者相互影响、功能叠加受损时,就会逐渐发展成“诸虚百损”。
在中医经典方剂中,针对“脾肝肾同补”的需求,八珍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是更贴合病机的配伍思路,其组方兼顾“补”与“调”,符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组方(参考经典方剂加减)
1. 基础补益层(针对“虚”证核心)
- 熟地黄:归肝、肾经,能填精益髓、补血滋阴,解决肾精亏虚导致的腰酸腿软、头晕耳鸣、四肢乏力,是滋养先天之本的核心药材。
- 党参+白术+茯苓:三者为“四君子汤”核心,归脾胃经,能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。其中党参补脾胃之气,白术健运脾胃、减少湿邪,茯苓利水渗湿又宁心,共同改善脾失健运引发的食欲不振、肚子胀气、精神疲惫,夯实后天之本。
- 当归+白芍:归肝、脾经,能补血养血、柔肝缓急。当归活血补血,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苍白;白芍柔肝,缓解肝气郁结引发的情绪不畅,同时滋养肝血,避免肝血不足加重“虚损”。
2. 调和辅助层(避免“补而壅滞”)
- 川芎:归肝、胆经,能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,其药性辛散,可平衡熟地黄、当归的滋腻之性,防止补益药材过于厚重导致消化不良,同时促进气血运行,让“补”进去的营养能顺畅输布到全身。
- 炙甘草:归脾、肺经,能益气和中、调和诸药,既辅助党参、白术增强健脾之力,又能平衡方中各药材的药性,让整个方剂配伍更温和、协调。
二、组方逻辑:为何这样配?
1. 兼顾“先天”与“后天”:熟地黄补先天肾精,党参、白术、茯苓健后天脾胃,两者结合——脾胃能更好地吸收营养,转化为气血滋养肾精;肾精充足又能温煦脾胃,形成“补而能化、养而不耗”的良性循环。
2. “补血”与“活血”同施:当归、白芍补血,川芎活血,避免单纯补血导致血液瘀滞(中医称“补而壅滞”),同时气血通畅能改善肝气郁结,缓解因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的腰酸、乏力等不适。
3. “补”与“调”结合:方中既有熟地黄、党参等“纯补”药材,又有白术、茯苓燥湿利水(针对脾虚易生湿)、川芎行气活血(针对补药滋腻),做到“补不助邪、调不伤正”,适合长期“诸虚百损”、体质偏虚弱的人群。
三、适用与禁忌:不是所有人都能吃
1. 适合的典型情况
- 长期疲劳:每天没精神,活动后更累,休息也难以缓解;
- 脾胃虚弱:食欲不振、吃一点就胀气,大便偏稀或不成形;
- 肝肾不足:腰酸腿软(尤其久站、久坐后明显)、头晕耳鸣、睡眠浅(易醒、多梦);
- 气血亏虚: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嘴唇无血色、心慌心悸(活动后加重)。
2. 明确禁忌人群
- 实热证者:如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(多日不解)、舌红苔黄厚、身体发热(非感冒),此时“虚”是表象,体内有实热,用补益药会加重热邪;
- 感冒发热者:感冒时身体需“祛邪”(如散寒、清热),此时用补益药会“闭门留寇”,导致感冒缠绵不愈;
- 湿热内盛者:如口苦、口黏、舌苔黄腻、小便黄赤、腹胀(按之发闷),体内湿邪与热邪交织,补益药会加重湿滞,导致不适加重。
四、重要提醒:用药前必看
1. 以上方剂为经典方剂加减思路,并非“固定成药”,具体用药需结合个人体质、症状轻重调整(如湿气重可加薏苡仁,肾精亏虚明显可加枸杞子),不可自行按方抓药服用;
2. 中成药需辨证使用:若选择类似功效的中成药(如八珍丸、六味地黄丸等),也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判断——比如单纯肾精亏虚为主,可侧重六味地黄丸;气血不足兼脾胃虚弱,可侧重八珍丸,避免“药不对症”;
3. 服用期间注意:避免吃生冷、油腻、辛辣食物(如冰饮、油炸食品),以免影响脾胃吸收;若出现腹胀、上火等不适,需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。
中医调补“诸虚百损”,核心是“辨证”——没有“万能补药”,只有“适合自己的配伍”。如果你长期受疲劳、腰酸、食欲不振等问题困扰,建议先找专业中医师面诊,明确自己的具体病机(比如是肾精亏虚为主,还是脾失健运更重),再针对性调理,才能真正达到“补而有效、养而不伤”的效果。
仙方三补丸的改良与应用
一、方剂介绍
仙方三补丸出自《医方类聚》,原方由补骨脂、茯苓、没药三味药组成,具有补足肾精、疏理肝气、强健脾胃的功效。
二、药物分析
- 补骨脂:补肾精、壮肾阳。肾为先天之本,肾元不足会损耗阳气,补骨脂可改善肾精不足导致的尿频尿急、腰酸腿软、四肢发凉、耳鸣等问题。
- 茯苓:健脾,利水渗湿,宁心。脾胃乃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失健运则消化不良、气血生化不足,茯苓能改善脾虚湿盛、心慌心悸、失眠多梦等问题。
- 没药:归心、肝、脾三经,有活血养血、化瘀止痛的功效,可梳理肝气,化去血瘀,促进气血生化,使脸色红润。
三、方剂改良思路
根据中成药配伍的君臣佐使、性味归经协同、动静结合等原则,可考虑在原方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减。例如,可加入熟地,其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,与补骨脂协同补肾,增强补肾阴、益精血的作用;加入山药,可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,平补三阴,进一步增强健脾补肾的功效。
四、参考文献
[1] 中医张佩江.虚人必备的1个中成药,补肾养肝、健脾润肺、还能安心神,养五脏![J/OL].中医养生,2025(3).
[2] 人人文库.补虚方剂配伍优化策略-洞察及研究[J/OL].中医研究,2025(8)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实盘交易,配资手机平台,倍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