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为父母并不困难,但做好父母,却是最难的修行。
我们总说\"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\",可什么才是真正的\"计深远\"?
是早早规划好孩子的每一步,还是给他们展翅高飞的力量?
如今,随着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公布,这份“深远之计”有了更坚实的支撑。
可在当下充满竞争与焦虑的时代,育儿似乎成了一道开放式的命题。
有人拼命\"鸡娃\",有人选择\"佛系\",但或许最好的教养方式,是在\"托举\"与\"放手\"之间找到平衡。
因为养育的本质——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,而是陪伴一个独特的生命,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绽放方式。
01
理解
读者小思(昵称)的大儿子偷东西,被小卖铺的老板抓到了。
老板给她看了录像,第一次偷的是尺子和笔,第二次偷的是橡皮。
她感到不解:家里的文具尺子、笔、橡皮都有几十个,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要偷?
孩子的教育问题,会直接反映夫妻关系。
好比她给我看的聊天记录,她听到儿子偷东西的第一反应,是跟丈夫说:“你儿偷人家的东西,人家老板带着找到家里来了。”
紧接着,小思一方面觉得儿子需要看心理医生,另一方面又赶紧给丈夫下指令说“你来家里打他吧”。
我知道为人父母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,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迷茫。
但比起“棍棒”,更应该做的是要明白: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呢?有3种常见的情况。
第一个常见情况:孩子选择的权利。
观察一下:孩子偷的那支笔和橡皮,跟家里的笔和橡皮款式是否一样?
即家里有的,是你喜欢的或者你觉得孩子合适的,还是孩子喜欢的?
如果是前者,孩子偷东西可能是因为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那正确的处理方式,就是给孩子想要的。
如果给不了,就坦诚地告诉孩子原因,无论是家庭的能力还是什么原因,都要准确地传递给对方。
第二个常见的情况:吸引关注。
上述孩子在家庭结构里的排序是老大,可能存在一个情况: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到了更小的儿子上。
孩子在没有办法获得父母的注意力时,也可能会通过偷东西博取父母的关注。
哪怕是被打,也再一次验证了父母还是在乎自己的。
但是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如果真是这个原因,应该告诉孩子:
“如果你需要妈妈关心你,你就跟妈妈说,妈妈会关心你,你不需要去偷东西。”
并且,要尽可能平衡对两个孩子投入的时间、精力。
第三个常见情况:有可能是受到了别的影响。
不管这种影响是来自电影、电视剧,还是周边的同学,或是其他的人。
任何一个行为都不是突然产生的,它一定是被影响的。
孟母三迁的故事,就是告诉我们要选择挑什么样的人做邻居,挑什么样的人做同学。
如果是这种情况,可以看看孩子周围,是什么样的人给他施加了偷东西的影响,是谁告诉了他可以这样做。
要想办法切断这种影响,并告诉孩子什么是法律问题,什么是道德问题。
一定要对孩子普及法律和教育,让他清楚在这个年龄段,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,可能会受到的惩罚是什么。
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孩子?是父母身体力行,自己去示范。
怎样培养孩子的价值观?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。
孩子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而形成的。
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、对事情的判断标准,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因此,父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通过自己的言行一致,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。
02
抱持
在生活维度的爱,是能量之爱,包括五种爱的能量:规则之爱、激励之爱、奉献之爱、激情之爱、抱持之爱。
抱持是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,即我们能去理解、支持别人,就像是一个妈妈温柔地抱着孩子、坚定地支持着孩子一样。
我之前连麦的时候曾遇到过一个母亲,旁边的小朋友大概只有2岁左右,一直在说话。
我观察到孩子需要被支持,我就跟她说“这个孩子需要你的注意力”。
她尝试跟孩子对话,但都不是沟通,而是命令对方听自己。
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讲,是理解不了的,TA没有能力认识到妈妈正在进行一个重要的对话。
后面这个妈妈说“刚刚小孩已经跟我说再见了,那我们就可以不理了”,其实不是。
一个生命的安全感来自很多个地方,最重要的一种安全感来源就是被回应。
被回应是什么意思?
比如说当孩子说再见的时候,真正的回应是“妈妈陪你去玩”。
但是,人生是很沉重的。沉重的点在于什么呢?
对这个妈妈来说,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可以跟我交流,但是孩子偏偏在这个时候给她制造一个困难。
她要是陪孩子,就没法跟我连麦;要是跟我连麦了,就没法陪孩子。
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肯定也很烦躁,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一个悲剧:
孩子想让妈妈陪自己,而妈妈却因为要连麦而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,从而形成一种“你追我跑”的局面。
所以,最好的办法是看见孩子的需要。
比如孩子需要被陪伴,需要注意力,那就先给TA抱持,让孩子相信“我不会被抛弃”。
当孩子感到自己不会被抛弃的时候,父母可以渐渐地建立一些规则:
比如在打电话,或者在做一件重要事情时,可以跟孩子约定“现在妈妈有自己的需要,给我一些空间”。
当然,这可能需要孩子更大一点后,但必须是先建立抱持,再是规则。
作为80后、90后,要理解我们父母的这一代人。
他们没有学过心理学,是在一个非常强烈的生存危机中长大的一代人,所以很没有安全感,总是希望我们循规蹈矩、有个稳定工作、能够好好的过好这一生。
但我们现在成为了创造者,有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智慧,可以让孩子拥有与我们不同的、全新的生命体验,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。
03
尊重
恋爱,是子女成长路上必经的一课,却常常成为父母心头最柔软的焦虑。
读者小喜(昵称)的女儿在大二谈了一个男朋友,交往两个月后,女儿说要和男友一起出去玩一周。
这让她感到非常震惊,才交往两个月就出去玩,而且还住一起。
她的意见是最少观察半年以后才可以,所以现在很无奈:
如果女儿坚持要去,就让女儿搬出去住,放任女儿不管的话,又担心孩子受伤害。
大禹治水,堵不如疏。
在子女恋爱的问题上,与其“命令”孩子不要做或强迫她搬出去住,不如给她资源。
比如关于安全性行为、关系节奏、如何识别健康关系和有毒关系的教育。
一段关系一般有4个阶段:激情期,冲突期,磨合期,创造期。
两个人刚在一起两个月,正处在关系阶段的“激情期”,容易被美好感冲昏,容易过度理想化彼此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。
但很多年轻男女因为恋爱经历少,在冲突期时不会处理矛盾,就会分道扬镳。
所以,没有经历冲突期和磨合期就住在一起,女生的风险是比较大的。
此时,可以问问女儿:
“你为什么愿意和他出去一周?
在这段感情里,你感受到了什么、学到了什么?
你对未来有没有一些考量,比如双方经济上的承担、感情节奏?”
这种引导式反问能够让她先思考,而不是把她推到对立面。
如果孩子坚持去,可以约定一些前提条件,譬如确保安全措施、随时保持沟通、遇到任何问题及时回家。
这样既尊重孩子的决定,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权。
为人父母的担心、愤怒和震惊,根源在于对孩子的爱和对未知风险的恐惧。
但孩子已经大二,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。
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的不是强制或对抗,而是开放的沟通与尊重。
所以,可以给孩子提供理性建议和资源,让她理解你们的关心。
同时,也要给予她一定的空间去选择和成长,毕竟每一段青春和感情都需要一定的试错与经历。
态度一旦过于极端,就可能失去孩子对家庭的信任,并产生对抗的想法。
让孩子既会为爱付出,也保有自我,这才是父母能给的最珍贵的礼。
养育,是一场温柔的觉醒。
我们总以为自己在给予生命,却不知是生命重塑了我们。
那些深夜的啼哭、无理的倔强、突如其来的拥抱,都在无声地教会我们:
爱不是塑造,而是倾听;成长不是驯服,而是共生。
当小手掌松开我们指节的那一刻,就会懂得:所谓父母子女,不过是两个生命互相浇灌,在岁月里共同长出新的年轮。
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,请私信我!
本文的插画,未经授权,不得使用。
股票配资实盘交易,配资手机平台,倍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