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爸,你都五十了,还瞎折腾什么?」儿子王浩冷冷地看着我,眼里满是嘲讽。
「你一个快退休的老头子,能懂什么互联网,什么智能制造?」他的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心里。
三年前家族聚会上,所有人都在笑我们父子俩疯了,说我们是「痴人说梦」「不自量力」。
但今天,当我把那份三千万的合同摆在他们面前时,所有的嘲笑声都变成了羡慕的眼神。
01
我叫王建国,今年五十三岁。三年前的那个春天,我的人生跌到了谷底。
「老王,这是公司的决定,你也别多想。」人事经理张萍把一份文件推到我面前,脸上带着假惺惺的笑容。「咱们说是内退,其实就是提前给你养老了,多好的事儿啊。」
我愣愣地盯着那份「优化调整通知书」,手有些发抖。在这家制造公司干了二十八年,从一个小技术员做到车间主任,眼看着就要熬到退休了,却被一句「年龄结构优化」给踢出来了。
「张经理,我身体好着呢,工作也没出过差错...」我想要争取一下。
「老王啊,这年头不比以前了。」张萍摆摆手,「公司要转型升级,需要年轻人的思维。你们这批老同志,思想跟不上时代了。」
思想跟不上时代?我心里一阵苦涩。这些年轻人天天把「互联网思维」「数字化转型」挂在嘴边,可真正到了生产线上,遇到技术难题,还不是得找我们这些老师傅?
走出公司大门的那一刻,春风吹在脸上,我却感觉像是冬天一样寒冷。五十岁的年纪,在这个社会上算是彻底被边缘化了。
回到家,老婆正在厨房做饭。听到开门声,她探出头来,看到我的表情就明白了。
「怎么样?」她小心翼翼地问。
「内退了。」我有气无力地说道。
老婆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:「没事,咱们家还有点儿积蓄,你就当是提前享福了。」
可我心里清楚,这不是享福,这是被社会抛弃了。
02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就在我内退的第二个月,儿子王浩从英国回来了。
王浩是我们家的骄傲,机械工程硕士,在英国留学三年。我和老婆省吃俭用供他出国,就是希望他能有个好前程。
可是现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。
「爸,我面试了七家公司,全都被拒了。」王浩一脸沮丧地坐在沙发上,「他们说我没有国内工作经验,要么就是嫌我年纪太大。」
「年纪太大?你才二十八!」我不敢相信。
「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都喜欢招二十五岁以下的。」王浩苦笑,「说什么九九六文化,要有冲劲,要能熬夜。我这个年纪在他们眼里就是老古董了。」
听到这话,我心里五味杂陈。原来不只是我被嫌老,连二十八岁的儿子都被嫌老了。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?
「要不你找找传统制造业的工作?」我试探着问。
「爸,传统制造业早就不行了。」王浩摇摇头,「现在都讲究智能制造,工业互联网。可是这些新兴公司又觉得我太老,传统公司又觉得我太年轻,真是进退两难。」
那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梦想,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那股劲头。难道真的就这样认命了吗?
第二天早上,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。去年公司有个技术改造项目,我提出了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方案,可以大大提高效率。但是领导说投资太大,风险太高,就给否了。
如果我们自己来做呢?
03
「爸,你说什么?」王浩瞪大了眼睛,「你要创业?」
「对,咱们父子俩一起创业。」我把想法详细地跟他说了一遍,「我有技术经验,你有理论基础,咱们优势互补。」
王浩沉默了很久,然后说:「爸,你想过风险吗?创业的失败率有多高你知道吗?」
「知道。」我点点头,「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?现在我们都找不到工作,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搏一把。」
「可是咱们没有资金,没有客户,没有团队...」
「这些都可以慢慢来。」我打断了他,「我这些年攒了一些积蓄,再加上咱们的技术,先从小项目做起。」
王浩看着我,眼神里有犹豫,也有一丝期待。
「爸,你真的想好了?」
「想好了。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机会了。」
那天晚上,我们父子俩聊到了凌晨两点。我把我的技术方案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,他则给我普及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。
虽然有很多分歧,但我能感觉到,我们都燃起了斗志。
04
消息传开后,整个家族都炸了锅。
春节家族聚会上,大伯家的儿子王东第一个开火:「二叔,你这是咋想的?五十岁了还创什么业?」
「就是啊,建国。」大伯也摇着头,「你看现在那些创业的,哪个不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?你这年纪了,安安稳稳享享福不好吗?」
「二哥,现在创业竞争多激烈啊。」我二弟王建军也劝我,「你一个搞传统制造的,能懂什么高科技?」
最刺耳的是堂弟王建华的话:「我说建国哥,你别听小浩瞎忽悠。他一个海归,连工作都找不到,还能带你创业?这不是瞎胡闹吗?」
「就是,现在的年轻人,眼高手低的。」王东的老婆也插话了,「在国外待几年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,回来还不是啥也不会?」
王浩的脸涨得通红,拳头攥得紧紧的。
「够了!」我拍桌子站了起来,「我们愿意试试,关你们什么事?」
「二叔,我们这是为你好。」王东阴阳怪气地说,「现在创业哪有那么容易?你看网上那些新闻,多少人创业失败跳楼的。你们这是拿钱打水漂呢。」
「就算是打水漂,那也是我们自己的钱!」我怒道。
整个饭桌上陷入了尴尬的沉默。最后还是老母亲开口:「行了行了,建国想试试就让他试试吧。咱们做长辈的,多支持支持。」
但我能看出来,除了老母亲,其他人眼里都是看好戏的表情。
散席的时候,我听到王东跟几个堂兄弟在小声议论:「你们说他们能撑几个月?我觉得最多半年就得关门。」
「半年都多了,我看三个月。」
「到时候灰头土脸回来,看他们还嘚瑟不?」
05
真正的困难比我想象的还要大。
我们注册了公司,取名「建浩智能科技」,寓意是我和王浩一起建设的智能科技公司。公司就设在我们租的一套小办公室里,总共就我们父子俩。
第一个月,我们马不停蹄地跑客户。我联系了以前的一些老朋友,王浩则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机会。
可是结果让人沮丧。
「王师傅,不是我不帮你。」老朋友李厂长为难地说,「你们这小公司,我们不敢用啊。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?」
「再说了,你们连个样品都没有,怎么让我们相信你们的技术?」
更让人受挫的是年龄问题。
有一次,我们去一家科技公司谈合作。对方的技术总监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,一看到我就皱眉头。
「你们公司的技术团队在哪儿?」他问。
「就是我们父子俩。」我如实回答。
「你们两个?」他上下打量着我,「大叔,不是我说话难听,现在智能制造可不是传统机械那一套。你们能跟得上技术发展吗?」
「我在制造业干了三十年...」我试图解释。
「三十年前的经验现在还有用吗?」他直接打断了我,「现在都是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,你们懂吗?」
王浩在旁边脸色铁青:「我是机械工程硕士,在英国学的就是智能制造。」
「海归?」那人轻蔑地笑了,「现在海归满大街都是,没什么稀奇的。再说,你们这年纪,能有多大冲劲?我们这个行业要的是能熬夜、能拼命的人,不是养老的。」
走出那家公司,王浩气得直发抖:「爸,这些人太过分了!」
我拍拍他的肩膀:「没事,咱们继续找。」
可是心里,我也快要撑不住了。
06
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。
一个月后,我们不但没有接到一单生意,连钱都快花光了。办公室租金、设备采购、各种开支,让我们的资金捉襟见肘。
那天晚上,王浩坐在办公室里,对着电脑发呆。
「浩子,要不我们换个思路?」我试探着说,「先做点儿简单的项目,积累一些案例?」
「爸,你还是不懂。」王浩头也不抬,「现在的市场不是你想的那样。客户要的是完整的解决方案,要的是成熟的产品,不是什么作坊式的小打小闹。」
「那你说怎么办?」
「我觉得我们的定位就有问题。」王浩转过身来看着我,「你总是想用传统的方式去做新的事情,这样是不行的。」
「那你的意思是?」
「我们应该彻底转变思路,拥抱互联网思维,用平台化的模式去整合资源。」
我听得一头雾水:「什么意思?」
「就是不要自己做生产,而是做平台,连接需求方和供应方,通过数据和算法提供智能化服务。」
「那不就是个中介吗?」
「爸!」王浩有些急了,「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?现在最成功的公司都是平台型公司,看看阿里巴巴、腾讯,哪个是自己生产产品的?」
我摇摇头:「我觉得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技术,有产品,才靠谱。」
「你的思维太陈旧了!」王浩站了起来,声音提高了八度,「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是数字经济时代,不是你那个机械加工的时代了!」
「那你的互联网思维解决了什么问题?」我也有些恼火,「这一个月我们连一个客户都没谈成,你的理论有什么用?」
「那是因为你不配合!每次去谈客户,你总是在那里讲你的老经验,完全不懂包装和营销!」
「包装?营销?」我火了,「做技术就是要实实在在的,不是吹牛皮!」
「爸,你真的跟不上时代了!」王浩的话像一把刀,「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合作,你还是安心享受退休生活吧,别跟着我瞎折腾了!」
那一刻,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。我看着儿子愤怒的脸,心里五味杂陈。
也许他说得对,也许我真的老了,跟不上时代了。
我缓缓站起身,拿起桌上的钥匙:「行,那你自己干吧。」
说完,我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办公室。
《999999999999999》
刚走到楼下,我的手机响了。
「喂,是王建国吗?我是华东机械的李总。听说你们在做智能制造?」
我愣了一下:「是的,您是...?」
「我们公司现在有个技术难题,想请你们过来看看。能明天过来一趟吗?」
我激动得心跳加速:「当然可以!」
挂了电话,我立刻跑回办公室。王浩还坐在那里,看到我回来,脸上有些意外。
「浩子,有客户了!」我喘着气说道,「华东机械的李总,明天要我们过去!」
王浩的眼睛瞬间亮了:「真的?」
「真的!」
那一刻,我们父子俩相视而笑,刚才的争吵烟消云散。
07
第二天,我们父子俩一起去了华东机械公司。
李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看起来很干练。他带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,然后详细介绍了他们遇到的问题。
「我们这条生产线效率一直提不上去,」李总指着一台设备说,「厂家说是工艺问题,可我们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。」
我仔细观察了一下,发现了问题所在:「李总,这不是工艺问题,是设备设计的缺陷。这个传送装置的角度不对,导致零件定位不准确。」
「哦?」李总来了兴趣,「那怎么解决?」
我画了个简单的草图:「把这个传送装置改成可调节的,再加个光电定位系统,就能解决问题。」
王浩在旁边补充:「我们可以用PLC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调节,还能采集数据进行优化。」
李总眼睛一亮:「你们能做这个改造吗?」
「当然能。」我很自信,「这种改造我做过很多次。」
「但是我们的方案会更进一步,」王浩接着说,「不只是解决现有问题,还能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。」
李总很感兴趣,让我们做个详细的方案。
回到公司后,我们父子俩彻夜未眠,制作了一份完整的技术方案。我负责技术细节,王浩负责系统集成和数据分析部分。
虽然理念上还有分歧,但在具体工作中,我发现我们确实是互补的。我的经验能够快速定位问题,他的新知识能够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。
三天后,我们把方案提交给了李总。
「很好!」李总看完后很满意,「你们什么时候能开始?」
「随时可以。」我说。
「那好,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们了。合同金额三十万,工期一个月。」
当李总说出这个数字时,我和王浩都激动得差点跳起来。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客户,第一笔收入!
08
有了第一个项目,一切都开始好转。
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华东机械的项目中。白天在客户现场工作,晚上回到办公室讨论技术方案。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渐渐找到了合作的节奏。我发现王浩的理论知识确实很扎实,很多新技术我都不太懂,但经过他的解释,我能很快理解并应用到实践中。
而王浩也开始认可我的经验。有一次,设备调试遇到了问题,理论上应该没问题,但就是不正常。我凭经验判断是某个零件的公差问题,一检查果然如此。
「爸,你是怎么知道的?」王浩很好奇。
「这种问题我见过太多次了,」我笑着说,「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,需要实践积累。」
「那我的理论知识呢?」王浩有点不服气。
「也很重要啊,」我拍拍他的肩膀,「你看,如果没有你的PLC控制系统,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就上不去,客户也不会认可我们。」
从那以后,我们的合作越来越默契。我开始学习一些新的技术概念,王浩也开始重视实践经验。
一个月后,华东机械的项目顺利完成。生产线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,李总非常满意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个项目,我们在行业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。李总主动给我们介绍了几个客户,我们的业务开始慢慢增长。
09
第二年,我们搬到了更大的办公室,还招了两个年轻的工程师。王浩负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,我负责项目实施和质量控制。
虽然业务在增长,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。竞争对手开始注意到我们,有些客户被抢走了。还有一些大客户,他们更愿意选择知名的大公司。
「爸,我觉得我们需要包装一下。」有一天,王浩跟我说,「现在的客户很看重公司形象,我们的网站太简陋了,宣传材料也不够专业。」
我有些犹豫:「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用吗?技术才是硬道理。」
「爸,技术当然重要,但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。」王浩耐心地解释,「我们的技术不比别人差,但在包装和营销上确实落后。」
「那你的意思是?」
「我们请个专业的设计公司,重新设计官网和宣传材料。再参加几个行业展会,提高知名度。」
我想了想,觉得有道理:「那就按你说的做吧。」
事实证明,王浩的决策是对的。新的企业形象让我们在行业里更受认可,客户也更愿意相信我们的实力。
第三年,我们接到了一个大项目——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要建设智能化生产线,合同金额五百万。
这是我们创业以来最大的项目,也是最大的挑战。
10
「爸,这个项目我们一定要拿下!」王浩兴奋地说,「如果成功了,我们就真正站稳脚跟了。」
我也很激动,但同时也有些担心:「项目这么大,我们能Hold住吗?」
「没问题的,」王浩很自信,「我已经做过详细的技术评估,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。」
投标的过程很激烈,参与竞争的都是行业内的知名公司。我们既没有他们的名气,也没有他们的资源,唯一的优势就是技术方案更有针对性。
在技术答辩环节,我和王浩配合得很好。我负责讲解技术细节,王浩负责阐述整体方案。客户的技术专家问了很多专业问题,我们都能给出满意的答案。
一周后,结果出来了——我们中标了!
消息传出后,整个行业都很震惊。一家成立才三年的小公司,居然能从众多知名企业中脱颖而出,拿下这么大的项目。
那天晚上,我们父子俩在办公室里庆祝,王浩打开了一瓶香槟。
「爸,我们成功了!」王浩举起酒杯。
「对,我们成功了。」我也举起酒杯,心情格外激动。
想起三年前的那些质疑声,想起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,我心里五味杂陈。
11
项目进展得很顺利,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就在项目实施到一半的时候,出现了一个技术难题。生产线的某个环节总是出现故障,影响了整体效率。
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都解决不了,客户开始有些不满。
「王总,这个问题你们必须尽快解决,」客户的技术总监说,「如果影响了生产进度,我们会考虑换供应商。」
那段时间,我和王浩几乎住在了客户现场,连续加班了两个星期。
「爸,会不会是控制系统的问题?」王浩一脸疲惫。
「不应该啊,我检查过好几遍了。」我也很困惑。
就在我们快要绝望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:「浩子,会不会是环境因素?」
「什么意思?」
「这个车间的温度变化比较大,可能影响了传感器的精度。」
我们立刻进行了测试,果然发现了问题所在。通过增加温度补偿算法,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。
客户对我们的表现非常满意,不但按时完成了项目,还给了我们额外的奖金。
12
第三年年底,我们的年营业额达到了两千万,公司员工也增加到了二十多人。
春节前的公司年会上,王浩做了总结发言:「三年前,很多人说我们是在做梦。今天,我可以骄傲地说,我们不但实现了梦想,还超越了预期。」
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「当然,我们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员工的努力,」王浩继续说,「但我最要感谢的人,是我的合伙人,也是我的父亲——王建国。」
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我,掌声更加热烈。
我站起身,心情激动:「三年前,我只是一个被公司劝退的老员工,很多人说我年纪大了,跟不上时代了。但是今天,我想告诉所有人:年龄不是问题,关键是你有没有梦想,有没有勇气去追求梦想。」
「我和我儿子虽然有代沟,有分歧,但我们有共同的目标,有互补的优势。我的经验加上他的创新,传统技术加上现代理念,这就是我们成功的秘诀。」
台下又是一阵掌声。
13
年会结束后,我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。
「建国哥,是我,建华。」电话里传来了堂弟的声音。
「建华?」我有些意外,「有什么事吗?」
「那个...建国哥,我听说你们公司发展得不错?」他的声音有些不自然。
「还行吧,慢慢做起来了。」
「是这样的,我有个朋友想找你们合作,能不能介绍一下?」
我明白了,三年前嘲笑我们的人,现在开始巴结我们了。
「可以啊,让他直接联系我们公司就行。」
「那就太好了!建国哥,当初我就说你们一定能成功的。」
我笑了笑,没有戳穿他的谎言。
类似的电话还有很多,那些曾经看不起我们的亲戚朋友,现在都变了态度。
有些人甚至直接表示想要投资入股,还有人想让我们帮他们的孩子安排工作。
面对这些,我和王浩都很平静。成功了当然高兴,但我们更清楚,这只是新的开始。
14
第四年,我们接到了一个更大的项目——为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设计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,合同金额三千万。
这个项目的成功,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了行业第一梯队。
媒体开始关注我们,有记者来采访我们的创业故事。
「王总,您觉得您和您儿子成功的关键是什么?」记者问我。
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和学习,」我回答道,「我儿子有新思维,我有老经验。他教会了我如何拥抱变化,我教会了他如何踏实做事。代沟不一定是阻碍,也可以是优势。」
「那您对其他想要创业的中年人有什么建议?」
「年龄从来不是问题,问题是你有没有学习的心态和适应的能力,」我说,「我五十岁开始创业,现在五十三岁了,我觉得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。」
采访发表后,引起了很大反响。很多中年人给我们写信,分享他们的故事,感谢我们给了他们勇气。
也有一些年轻人表示,要和父母一起创业。
我们的故事甚至被写进了商学院的案例,成为了「代际合作」的典型范例。
15
现在,建浩智能科技已经是行业内的知名企业,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,产品出口到了十几个国家。
王浩被评为了「青年企业家」,我也获得了「技术创新奖」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好了。工作中我们是合伙人,生活中我们是父子。
有时候想起三年前的那些质疑声,我就想笑。
那些说我们疯了的人,现在都在羡慕我们。那些嘲笑我们不自量力的人,现在都在讨好我们。
但我最想感谢的,还是那些困难和挫折。正是它们,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成功。
前不久,我遇到了当年劝退我的张经理。她看到我很意外,主动过来打招呼。
「老王,听说你现在当老板了?」她笑着说。
「是啊,混口饭吃。」我淡淡地回答。
「当时我就说,你肯定不会甘心退休的。」她开始编织谎言,「你这样的人才,到哪里都能成功。」
我笑了笑,没有多说什么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,没必要计较那些恩怨。
16
现在的我,每天依然很忙碌,但心态完全不同了。
我不再害怕年龄的增长,也不再担心被时代抛弃。我知道,只要保持学习的心态,年龄反而可能是优势。
王浩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。他开始理解父辈的智慧,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。
我们现在正在筹备公司上市,如果一切顺利,明年就能在科创板挂牌。
那个曾经被人嘲笑的「疯狂想法」,现在正在变成现实。
回想起创业的这几年,最深的感悟就是: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,也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。
年龄只是一个数字,真正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和行动。
当所有人都说你不行的时候,也许正是你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。
三年前,我五十岁;现在,我五十三岁。但我觉得,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。
这是我和我儿子的故事,也是所有不服输的中年人的故事。
我们用三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:成功没有年龄限制,梦想永远不会过期。
那些曾经嘲笑我们的人,现在都闭嘴了。
股票配资实盘交易,配资手机平台,倍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